河南日报:用现代治水理念铸精品工程——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巡礼
发布单位: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8-22
新闻日期:2013.08.22 河南日报一版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董一鸣
汇聚万千溪流,冲破莽莽太行,从三晋大地逶迤而来的沁河终于在济源市河口村告别峡谷,开始在中原大地上汤汤流淌。
昔日寂静的河口村,如今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一座水库正在拔节生长。它承载着几代水利人半个世纪的梦想,将彻底改变沁河干流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
目前,河口村水库建设进展顺利,总高122.5米的大坝已修建到93米,大坝将于年底封顶,2014年年底主体工程建设完工,景观及其附属工程将于2015年完成,巍巍太行将嵌入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按照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河口村水库建设超前规划,综合考虑水利、生态、经济效益,将为豫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水资源保障。”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王小平说。
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8月17日,站在河口村水库工地的一处制高点上,水库建设者向记者描绘未来的美景:“这里将建成有沙滩岛屿的坝后公园,那边是星级宾馆……”
一座耗资巨大的水库,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综合效益?眼前的景象昭示着一条创新之路。
“传统的水利工程往往只考虑防洪、灌溉、发电等基础功能,很少从生态旅游的角度进行全盘规划。”河口村水库建管局局长林四庆向记者分析。
河口村水库坚持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力图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库建设从一开始就超前规划,结合附近的自然条件,加入景观设计因素,在全省水库建设上首开先河。
超前规划让未来的河口村水库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绽放出现代水利工程的多重魅力。
它可使沁河下游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也将大大提高黄河下游小浪底到花园口之间的防洪安全,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穿沁工程100年一遇的防洪安全。
它将使沁河在我省实现常年不断流,为沁北电厂提供用水保证,每年还能给豫北地区供应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1.28亿立方米。
它将一改传统水利工程外形粗笨、功能单一的缺陷,以绿树环绕、碧水悠悠的生态旅游区形象示人,为我省增添一处休闲胜地。
科技创新严把质量关
吊车重卡,钢筋水泥,繁忙嘈杂的河口村水库工地似与高科技无缘。深入探访,却发现这里采用了10余项新技术、新材料,不少在我国水库建设史上堪称创举,诠释着注重科技创新的现代治水理念。
在河口村水库大坝建设过程中,我省水利工程首次使用了大坝碾压质量GPS监控系统,让大坝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数字大坝”。
在大坝旁边的监控室里,一面显示器上实时显示着大坝上每一台碾压机械的工作情况,轨迹、遍数、厚度等数据逐一记录。该系统在碾压机械上安装接受装置,通过卫星遥感监控和测量技术对碾压情况实行全程自动监控与测量。如果施工人员有偷懒行为,碾压质量不合格,监控设备将“明察秋毫”。
“过去碾压一层后要取样检测,一天后才能出结果,这对工期紧任务急的河口村水库建设无疑是个难题。”河口村水库建管局党支部书记李永江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在确保大坝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而一项名为“混凝土光纤测温与温控预报”的新技术, 让大坝面板等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实现了自动监控,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浇筑出现裂缝的风险,确保工程质量。
河口村水库还采用了“大坝填筑挤压边墙”、“柔性止水机械化施工”等新技术,让水库建设处处闪耀着科技创新之光。
勾勒人水和谐美景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原本是一对矛盾。”林四庆说,但河口村水库坚持遵循人水和谐共处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努力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的相融共生。
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河口村水库将采用高次团粒喷播生态恢复新技术。河口村水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等原因,存在多处裸露边坡,影响到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和边坡稳定。
想让裸露的边坡披上绿装,但常规的生态恢复技术都难以达到效果。通过调研,建设者计划引入“高次团粒喷播生态恢复新技术”,实现绿色库区的目标。
因为水库建设,山上猕猴原有的通道被切断,为保护山区生态环境,河口村水库工程正在为猕猴设计建造人工通道。
一座注重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的现代化水库正向我们走来。
“作为我省在建的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河口村水库是水利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现代治水理念的新实践,广大建设者将继续发扬愚公精神、红旗渠精神,努力将其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王小平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