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0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水库最高运用水位275米,设计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 272.3 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 69.42 万平方千米;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 40 亿立方米的 供水量。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 年10月截流,2000 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历时11年,共完成土石方9478万立方米,混凝土348万立方米,钢结构3万吨,安置移民20万人,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好成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2009年4月7日,小浪底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小浪底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重要意义如下:
大大提高了黄河的防洪标准。小浪底水利枢纽与三门峡、陆浑和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可以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目前的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可以不使用北金堤分洪区,从而避免了滞洪区内16.7万公顷耕地、140 多万人口和中原油田的巨大淹没损失;对其他洪水也可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大大缓解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
可有效减缓下游河床淤积。小浪底水利枢纽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可滞拦上游泥沙78 亿吨,尤其是自2002年调水调沙运用以来,黄河下游主河槽已经得到全面冲刷,主槽过流能力从2002 年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至目前4000立方米每秒,有效减缓了下游河床淤积。
提高了有效的可供水量。工程投入运营以来,在流域机构的科学调度下,基本保证了黄河下游不再发生断流现象。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到2008年底,累计向下游供水 1873 亿立方米,并多次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带动了新的旅游产业。大坝蓄水后,在晋豫黄河峡谷内实现了“高峡出平湖”, 并借此开发建设了大坝区、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观光风景点,从而构成了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飞流泻瀑的自然景观。目前已成为河南新兴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来源:河南省水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