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视点 返回
中国水利报:双姝况秀润古都 洛水之阳新风采

发布单位:河长制工作处

发布时间:2020-11-16


  碧波城中过,推窗望水流,莺鸟林间鸣,诗情画意中……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幅景色怡人的生态文明画卷正重彩描绘。

  2019年11月,洛阳市伊洛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建设试点。这座“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迎来治水兴水新的机遇。

  持续深化河长制各项工作,健全完善河湖管护责任体系,大力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严格管控水域岸线空间……今年10月底,洛阳示范河湖建设工作已通过省专家评审组初验收,60公里的示范段成为承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改善民生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回望历史长河,十三朝古都记叙厚重文化;立足崭新起点,水润洛阳焕发无限生机。如今,洛阳示范河湖建设成果,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刻、影响深远的民生福祉。

  治水有效———昔日荒滩变生态乐园

  深秋晴日,登上位于瀍河与洛河交汇处的朱樱塔眺望洛河,水面宽阔,河水清澈;洛浦公园树木繁盛,如彩色丝带镶嵌在两岸。

  “好些年前,这一片还是坑坑洼洼的滩地。现在环境好,洛河水质也好,河边能健身,有书屋,还可以垂钓,男女老少都有休闲的地方。”“我去过不少城市旅游,还是咱家门口好!”……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对洛浦公园赞不绝口。

  昔日荒滩变成生态乐园,洛河的蝶变是洛阳市近年来以河长制为统领,对以“四河三渠”为重点的河流水系开展综合治理的范例。

  洛阳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水穿城而过,最终交汇成伊洛河后共同注入黄河。在伊洛河列入试点建设后,洛阳将创建工作与“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有机结合,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示范河湖。

  ———加快完善以水库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伊、洛河等主要河道防洪标准中心城区达100年一遇。

  ———伊、洛、瀍、涧四河沿线排污口全部截流,建成河渠两岸纳污管道400余公里,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加速建设污水处理站,河渠沿岸环境质量极大改善。

  ———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引排顺畅的水网体系初步形成,有效调节了伊洛河的洪水存蓄泄放,为示范段生态基流提供了保障。

  ———超过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绿色改造,万元GDP用水量降至16.9立方米,2019年洛阳入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结合“城市双修”等开展水体治理,着力打造滨水城市游园。沿伊洛河市区段两岸布设亲水栈道、休闲乐道、健身设施、城市书屋等。市区水面率提高到12.3%,水景观辐射率提高到80%。

  今年,洛阳市还出台了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以考核和生态补偿倒逼各县(市、区)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社会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

  大力度的投入、高质量的治理,换回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目前,伊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洛河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左右,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水域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提升,成为各类水鸟的栖息地。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传承文化、寄托乡愁的载体,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结合自身旅游城市资源优势,洛阳注重将历史记忆、文化脉络与水景观有机融合。在洛浦公园东段提升建设中,运河文化、洛神文化、佛教文化、丝路文化等洛阳特色元素的融入,让人们在游园休闲中便能体味古都独韵。

  管护有方———用脚步丈量忠诚

  秋风拂过伊河河面,不时有水鸟掠过,亮出曼妙舞姿;伊水游园树影婆娑、曲径通幽,漫步其中,让人心旷神怡。

  城市河渠和滨河公园如何管护?今年5月31日,洛阳市河渠管理处由市委批准重新组建,承担市区河道管理维护职责。据市河渠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养护工作主要通过劳务外包的形式,聘用保安、保洁人员,确保示范河湖有人管、管得好。10月1日,《洛阳市城市河渠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法律法规形式为洛阳城市河渠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再上一道“保险”。

  这一年,河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完成了伊洛河管理范围划界,在市人民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并设立界桩;编制完成伊洛河河道采砂规划,有序推进水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广运用河南省河长制App,推进构建市级智慧河湖管理平台;示范段实现重要点位联网监控;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加入“巡河大军”,实现流域无死角监控……

  此外,洛阳市河长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信息获取“五渠道”、问题交办“五同时”、问题处理“四到位”的“五五四”机制。

  9月1日,洛阳市委书记、伊洛河省级河长李亚沿洛河南堤开展第三季度的巡河。他强调,各级河长要坚持把巡河和管河护河治河结合起来,用脚步丈量对党忠诚,真正把河长制落到实处,让伊洛河碧水长流。

  这一年,联动机制有效凝聚治水合力———

  洛阳已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并建立基层河道巡查员制度,打通河道管护“最后一公里”。探索设立“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形成了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河流保护格局。同时,创新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护河清河的强大合力。

  各级河长及河长办认真组织开展“清四乱”、河道集中整治、全民护河清河等专项行动,常态化解决乱采乱挖、乱堆乱占、乱围乱建、乱倒乱排等问题;市河长办成立暗访组,开展“河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动集中月行动,有力打击了涉水违法犯罪行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更加严格,管理维护规范有序,基本实现河湖“四乱”动态清零,河流环境和管理秩序进一步改善。

  当前,以伊洛河示范河湖建设为契机,洛阳全面掀起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高潮,综合治理和生态水系建设范围将拓展到全市域各类水体,加快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洛水之阳”的古都,将借水之灵秀,奔向更加美丽的“诗和远方”。

  “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推动河长有力有为

  创新推出“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有机衔接。

  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分级设立“河长﹢检察长﹢警长”组织体系。对应市级总河长,设立河道总检察长、河道总警长,分别由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建立了日常巡查报告、联动协作配合、联席会议等制度,成立三长协调联动办公室。

  探索设立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构建了以党政河长为主体,以“司法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为补充的“1﹢3”河长制工作体系。

  ●共设市县两级河道检察长117名、河道警长134名、“民间河长”256名、“企业河长”263名。

  问题查处“五五四”机制提升河湖管理水平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了问题发现、交办、处理“五五四”工作机制。

  信息获取“五渠道”:通过河长巡河、暗访排查、视频监测、群众举报、舆情监控等方式,拓宽问题发现渠道。

  问题交办“五同时”:对发现问题,“一事一单”向市级河长及助理单位,市级警长、检察长,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县级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和副总河长,县(区)河长办同时交办,并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问题处理“四到位”:整改完成后,由县级河长签字背书,市河长办现场核查,问题整改到位、打击违法到位、人员问责到位、长效机制建立到位的予以销号。

  ●通过建立“五五四”机制,洛阳市已同步交办问题1000余个。今年“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出动人员 2 万余人次,清除废物18万吨,清除违建889处,检察立案11件,刑拘33人。

  巡河智能化技防升级打好“四乱”歼灭战

  积极借助无人机等电子设备对全市境内的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重要河流进行巡检,提高问题排查效率和排查质量。运用大数据计算技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智能分析,可自动识别问题性质、问题坐标和问题规模。推进智慧水利项目建设,重点构建市级智慧河湖管理平台,完善主要河流监控设施网络,将各县(市、区)已建设的河道监控、采砂监控等数据汇入管理平台。

  ●目前无人机巡检已累计飞行超1000公里,排查疑似“四乱”问题1514个,并全部整改完成。

  市河渠处专职管护立法保障长治长清

  今年5月31日,洛阳市河渠管理处重新组建,承担市区河道管理维护职责。市河渠处建立了市区河流养护体系、防汛安全体系、河道执法体系、后勤保障体系、水资源调度体系和督查督办体系等六大工作体系,推进城市河渠精细化管理。

  10月1日起,《洛阳市城市河渠管理条例》施行,明确城市河渠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规定了在城市河渠管理范围内所禁止的行为,为河渠发挥综合功能和效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 市河渠处在编114人,其中示范河湖段巡河管护人员526名,负责日常管理。今年落实市财政资金403.5万元伊洛河养护经费。聘用保安、保洁人员近400名,承担相应管护工作。

  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跨市境河流实现共治共管

  洛阳市委书记、伊洛河省级河长李亚提出对洛河进行跨区域联动机制,将伊洛河卢氏段、巩义段一并进行管理保护。一是联络员机制,三县市河长办畅通一对一联络渠道。二是交流共享机制,及时共享河流水质、生态流量等信息,加强水量科学调度。三是问题处理协调机制,联合会商研判,现场共同调查,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共同应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四是联合执法机制,对跨区域涉河违法行为,由跨区域河长办牵头,协调两地执法部门,共同执法检查。

  ●今年9月,无人机巡查伊洛河偃师段过程中,发现巩义段疑似“四乱”问题 9 个,洛阳市河长办及时移交问题,目前已整改完成 8 处,正在整改 1 处,计划11月中旬完成。

  (来源:洛阳市水利局)

(来源:)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利厅

备案序号:豫ICP备11012831 郑公备:41010502000012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46

访问量: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