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视点 返回
河南新闻广播:荒水沟变生态园 古都洛阳扮新妆

发布单位:发展研究部

发布时间:2023-09-27


  河南新闻广播2023-09-27 14:29:19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朱圣宇 通讯员 李乐乐 彭 可

  荒草水沟变成生态游园,荒山秃岭换上翠绿新装……山丘交错的洛阳市地形复杂,当地因地制宜治理水土流失。如今的洛阳,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生态湿地随处可见,已经成为黄河南岸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

  “入眼群山乔灌青。”正值初秋时节,站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神鳌岭上,占地1168亩的华洋生态科技园尽收眼底,乔木为主、灌木为辅,满山翠绿。

  然而,你可能想像不到它从前的样子。园区展厅里有几组对比鲜明的照片,“寸草难发生砾石”,除去一些荆类和蒿类植被,称之为荒山秃岭名副其实。进入21世纪,当地群众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从一棵棵小树苗、一株株小花种起,因地制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对没有土的地方换土种树,又通过精心管理,保障种植一片、成活一片。

  近年来,当地共种植120余种30多万株苗木、10余万棵花草,籽播造林20吨,种植了以油松、大叶女贞等生态树种为主,以中华红蜜等经济林和特种经济林为辅的生态园林体系,荒山造林平均成活率超过90%。黄河岸边的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装。

  据了解,地处豫西丘陵地区的洛阳,山川丘岭交错,黄河流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689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83.2%、30%以上,境内均处于国家和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艰巨。

  “水土流失致使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洛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宇飞介绍,经过多年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底,当地累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300余平方公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在洛阳市孟津区的瀍河故道上,蓄满黄河水的瀍源生态水系公园在秋日雨后一片葱绿,空气清新。“以前这里只是一条小河沟,水质差、水量小,完全没有美感。现在水量也多了,水质也清了,而且一年四季都有花草,我们吃完饭就来走走转转,成了家附近的一处休闲景观,心情可好。”附近居民艾志娟告诉记者。

  瀍源公园位于孟津南部的小浪底大道瀍河大桥两侧,建设长144米的橡胶坝,蓄水形成水面280余亩,蓄水量47.5万立方米,回水长度800米。该园的建成,使这里成为以湿地保护、文化娱乐、观景休闲功能为主的野趣园。孟津区瀍河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许亮飞介绍,从荒草水沟变成生态公园,瀍源生态景观水系公园不仅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保护了湿地,还可展现河道生态、提供亲水体验,树木郁郁葱葱,水系、垂直流和表流湿地互连,构成了一道环境优美的靓丽风景。

  山丘交错的洛阳市地形复杂,当地因地制宜治理水土流失。在洛阳南部、西南部土石山区,实行生态修复、提高林草覆盖率,防止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中西部黄土丘陵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东部伊洛河平原川区及沿黄阶地区,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洛阳市水利局数据显示,当地先后实施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8936.42万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1个,改造坡耕地49000亩,完成投资9800万元;淤地坝除险加固40座、新建淤地坝3座,完成投资4617.18万元。如今的洛阳,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栾川县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现有“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3个、“示范工程”1个,“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个、“示范工程”5个。

  记者从河南省水利厅了解到,近年来,河南省各地以清洁小流域、科技示范园、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提升水土保持建设成效。2023年,河南省正谋划实施一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着力构建新时代水土保持规划体系,抓好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加大黄河流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大别山和太行山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样板,推动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来源:发展研究部)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利厅

备案序号:豫ICP备11012831 郑公备:41010502000012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46

访问量: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