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0
中国水利报 2024年5月18日 第5573期
□李乐乐 徐争 李玉鹏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新貌 李乐乐 摄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移民群众分拣草莓 崔丽平 摄
唐河县桐寨镇梁庄东村移民采摘车厘子 李乐乐 摄
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移民群众就业 李乐乐 摄
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移民产业园区 李玉鹏 摄
立夏刚过,笔者走进河南省邓州市九龙镇陈岗社区,看到这里的箱包厂、渔网厂、玩具厂正在开足马力生产,移民产业十分红火。
43岁的王转英,因为移民产业园的建成,实现了从外地务工到家门口就业的幸福转变。现在她每天能有近200元的收入,这几年的生活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1年8月,我们从淅川县香花镇陈岗村整体搬迁到这里,住上了大房子,出行交通也方便。村集体收入每年能达到35万元,大家的人均年收入从4100元增加到如今的2.9万元。现在我们正在争创五星党支部。”陈岗村支部书记陈大林高兴地说。
移民工作面向广大移民群众,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河南省有关部门在开展移民工作时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把推动南水北调移民增收致富、安居乐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紧要民生实事,培育和发展南水北调移民经济新质生产力,实现移民安置保障有力、乡村治理亮点突出、移民发展成效显著,移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家美民富村强的发展新画卷徐徐展开。
村庄美 安居安心
走进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扑鼻而来的是各种花香,映入眼帘的是红顶白墙的民居,掩映在花草中。新铺的柏油马路,连排的蔬果大棚,花园式的人居环境……三年间,邹庄村迎来华丽蝶变,“三线”入地、雨污分流,保洁队全天候保持村子干净卫生整洁,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村里打了深水井,家家户户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今天的邹庄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100余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笑着说。
每逢节假日,“大邹庄”都游人如织,人们纷纷到“江山论”广场、红心广场等地点打卡留念。
什么是“大邹庄”?当地坚持“示范引领、点线结合、组团发展”乡村振兴新模式,成立大邹庄联合党总支,共同打造邹庄村以及周边的3个村,启动实施大邹庄建设。通过整合农文旅多业态,建设了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观光带。同时,依托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等资源,打造15个红色旅游节点。
大邹庄作引领,淅川县移民新村万象新。以大邹庄建设为中心,淅川县实施了渠首美好移民村示范区建设,辐射桦栎扒、张冲、东王岗等移民村,串珠成链,连片建设,打造河南省一流美丽移民村。
南阳市宛城区大石桥村艾草产业发展热火朝天,邓州市北王营社区大棚蔬菜等产销两旺……夏日的移民村,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处处展现着生活美、发展快的生动图景。
河南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移民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移民家园。
如今,淅川县搬迁的丹江口水库库区的16.7万南水北调移民,已深深融入了河南省6个省辖市28个县(市、区)的202个移民新村,安居乐业。
“我省科学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美丽移民村建设步伐,打造了一批环境美、乡风优、治理好的南水北调美丽移民村,示范引领移民村全面发展。”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晓琳说。
产业旺 惠民富民
在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杨营村移民产业园,生产线不停运转,工作中的移民群众神情专注,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2011年,杨营村从淅川县大石桥乡搬迁至此,得益于移民新村距离南阳市城区近的区位优势,南阳市移民服务中心整合移民扶持资金,帮助杨营村在村头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移民产业园区,先后引进五金制造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等,仅厂房出租每年便可获收益60余万元。
“一村富带动村村富。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立了产业园区,移民优先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最高收入能有8000元,村集体收入每年能达到110万元,群众年终都能得到分红,日子比原来在老家好太多了!”杨营村党支部书记杨自军说。
一村强不算强,村村强才是真的强。内乡县以35个集中移民村为股东成立内乡县聚源移民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邓州市以29个南水北调移民社区为股东,成立了邓州市兴水移民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南召县以19个集中移民村为股东,成立了南召县源汇移民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唐河县以18个南水北调移民村为股东,成立了唐河县振淅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由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产业发展项目转变,由一般性发展项目向形成经营性资产项目转变,由分散使用资金向集中使用资金转变——“三个转变”是南阳市突破产业发展惯性思维和陈旧模式,破解移民村区位优势不佳和产业用地不足等难题的先行探索。当地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园区经济”“物业经济”“电商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用心用情用力培育发展移民经济新质生产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移民村的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统计,南阳市92个南水北调移民村2023年集体收入超过1800万元,村集体年收益10万元以上移民村53个。
“今年,我们组建了4家规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各移民村以该村纳入后期扶持移民人数的比例确定持股份额。公司作为多村联建产业项目的业主,对项目资产拥有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公司管理层是在民政局注册的各移民村法定代表人,负责公司运营和收益管理。”南阳市移民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陈杰森说。
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解决突出问题。南阳市在移民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的探索,是河南省推动移民村集体经济从依靠“输血”到自主“造血”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从年度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新增总量中安排1亿元,用于南阳市淅川县等5个县(市)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优先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突出问题,较好发挥了移民后扶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安排项目资金的同时,坚持向综合考评先进、绩效评价优秀的县(市、区)倾斜,较好发挥了移民后扶资金的“指挥棒”作用。
河南省水利厅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省共分解下达移民后扶资金28.92亿元,比2022年增加1.14亿元。提前下达2024年度中央水库移民扶持资金21.93亿元,为尽早发挥移民后扶资金效益创造条件。
河南省将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直补资金,全部纳入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系统发放。2023年全省移民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支付进度明显提速,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1年以来,我们共安排后期扶持资金44.25亿元,支持南水北调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杜晓琳说,2023年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95万元,与当地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文明兴 向善向上
“文明积分当钱花,咱村又创金点子!”在杨营村,村民们不光夸生活好了,还夸村里文明积分兑现活动办得好。
“参加志愿服务加10分,登上乡村光荣榜加100分,遵守村规民约加200分……”杨自军告诉笔者,村里根据村民文明积分,兑换不同的物质奖励,今年一季度的奖励已经兑现。
如今,村民房屋焕然一新,文明活动深入人心,村民人人见贤思齐,共促乡风文明。杨营村荣誉室内,“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多个荣誉证牌闪闪发亮。
像杨营村一样,很多移民村将爱国守法、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引导移民群众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摒弃不良习俗,定期召集党员、乡贤代表、移民群众开展孝老敬亲活动,组织开展爱心义诊,推动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氛围。
在中原大地,移民村里热情洋溢。新生的移民村、移民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村民书屋为载体,围绕勤俭节约、诚实守信、邻里和谐等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移民群众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基层治理和乡风建设同步推进,并与基层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完善“三会”(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制度,支持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工作……河南省先行开展建设的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如今大部分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全省以此为示范,带动美好移民村建设,打造了一批产业更兴、环境更美、乡风更优、治理更好的移民村。
近年来,郑州市新郑市观沟村、荥阳市李山村、淅川县张营村等多个移民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生态文明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称号。
智志双扶能致富。河南省加大移民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技能、新业态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提高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河南省还加强移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适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创新创业、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带领更多移民探索致富道路。
陈岗社区的村民,还有大量在外务工的“手艺人”,钢筋工每天能挣300多元,矿山开采工、隧道工每天能挣400多元,仅外出务工一项,一个壮劳力就能为家里带来10万元的年收入。大家坦言,移民培训、“考级”“取证”帮了大忙。
河南省要求各地要用足用活国债投资,积极稳妥处理好移民安置工作中的各类难题,维护移民权益,保障工程建设;同时,围绕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防洪、供水等工作,积极谋划,推进前期工作,为继续争取国债资金奠定坚实基础。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我们必须始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移民当亲人,想移民之所想,办移民之所需,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扶持上见实效,让移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说。
(来源:发展研究部)